元宵汤圆进入热销期,无糖和粗粮产品受追捧******
随着元宵节临近,各品牌汤圆、元宵进入热销阶段,产销量普遍高于去年同期。北京稻香村元宵计划产量近80万公斤,较去年增加约8%;叮咚买菜汤圆类商品备货量是去年同期的1.5倍,是平时30倍;思念食品速冻汤圆全国基地全面供产,并结合“促消费、稳增长”政策推出促销举措。
消费复苏、供货充足加之折扣促销,让汤圆、元宵产品在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下依然保持亲民、稳定的价格。新口味、新吃法、新食材成为今年汤圆市场的热点趋势,无糖汤圆、卡通汤圆、麻将汤圆、潮汕鸭母捻汤圆、龙游手工汤圆等成搜索热门,主打健康、低糖概念的粗粮类汤圆销量提升。但无论面皮、馅料如何创新,传统黑芝麻、花生等口味依旧是大众的心头好。
元宵汤圆迎销售高峰
时隔三年,北京稻香村再度推出门店现摇元宵。每天早上8时,北京稻香村第十八营业部里的元宵机就已开始运转,三位师傅在机器前不停忙碌着,待一粒粒馅料裹上层层糯米粉变身为雪白的元宵,将第一时间摆放在顾客面前。
据工作人员介绍,北京稻香村元宵粉采用石碾工艺,碾出的糯米粉最大限度保留了糯米的营养成分和自然香味,摇出的元宵黏度高,有“茸头”。由于元宵对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等要求严格,为保证质量及口感,均当日生产、当日限量售卖,很多顾客都是早早来门店排队等待。
今年元宵节,北京稻香村元宵总计划产量近80万公斤,较去年增加8%左右;汤圆计划产量220万袋,同比增加10%左右,在节前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我们也在加大产能,尽最大力量保障节日供应。”
作为速冻米面制品企业,思念食品针对今年元宵节市场备货充足。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思念食品全国各大基地目前全面供产,物流运输畅通,补货及时,确保各种品类在合理安全库存范围内。还推出一系列促销举措,重点打造生肖兔IP形象,旗下大黄米汤圆因赞助开年大剧《三体》获得网友关注。
元宵节前一周,盒马元宵、汤圆销售就迎来快速增长。截至2月1日,盒马汤圆、元宵整体销售额周环比增长110%。其中,黑芝麻汤圆销售额环比上周增长131%,鲜肉汤圆销售额环比增长104%,大黄米芝心红薯汤圆环比增长43%。
积极备货的,还有电商平台。今年元宵节期间,叮咚买菜汤圆类商品备货量是去年同期的1.5倍,是平时30倍,新增无糖黑芝麻汤圆等4个新品类,总体SKU(最小存货单位)达到16个。另外,部分北方消费者有在元宵节吃饺子的传统,叮咚买菜也将饺子备货量提高到平时的3倍以上,并增加了饺子馅、饺子皮的备货量。叮咚买菜华北地区负责人预计,自1月30日起,平台汤圆销量稳步提升,元宵节当天将迎来销售高峰。
粗粮类汤圆销量提升
据淘宝平台统计,截至1月31日,新口味、新吃法、新食材成为今年汤圆市场的热点趋势,其中无糖汤圆、卡通汤圆、巧克力汤圆、爆珠芝芝汤圆、麻将汤圆、花仙子汤圆、潮汕鸭母捻汤圆、龙游手工汤圆等成搜索热门。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面皮创意依旧是今年速冻汤圆创新的重点。如三全推出福字汤圆,面皮上随机印有文字“福”“Happy”及兔头、四叶草等图案;缸鸭狗榴莲汤圆、抹茶汤圆、高粱汤圆均使用彩色面皮;雪霸王、唐食技艺等网店均推出卡通兔子造型的创意汤圆;盒马推出麻将汤圆、福兔汤圆、印字汤圆、干吃汤圆。此外,不少企业推出大黄米、荞麦、高粱米皮的糖醇汤圆。
口味创新上,五芳斋应用武汉传统汤圆制作技艺推出樱花味汤圆;缸鸭狗汤圆有清甜芥末、黑芝麻猪油、高粱奶黄等口味;嘉华食品将云南特色云腿月饼、鲜花饼口味融入汤圆产品;天津大桥道推出了芋泥红豆、芝士双莓、焦糖花生等新口味元宵,以及黑松露巧克力、生椰拿铁、樱花车厘子、蔓越莓钙奶口味汤圆。北京稻香村门店售卖的元宵恢复了椰蓉口味,汤圆则有黄米奶香、黄米榴莲、金沙奶黄等创新口味。
叮咚买菜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于新奇口味,黑芝麻、花生等传统甜口汤圆、元宵仍是消费主流,销量最大。在叮咚买菜平台,三全、思念、缸鸭狗等品牌的相关产品销量较高,消费者也更加注重健康、低糖,粗粮类汤圆销量稳步提升,如无糖黑芝麻玉汤圆、大黄米汤圆等。
思念食品也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今年汤圆口味仍以传统黑芝麻为主,大黄米汤圆稳居热门品类。“大黄米汤圆面皮中添加了粗粮大黄米,其中含有的氨基酸高于大米和小麦,膳食纤维含量为大米的4倍,口感也更为软糯好消化,且有独特的黄米香,受到消费者追捧。”
盒马工坊今年推出20余款元宵、汤圆,其中黑芝麻汤圆销售占比达51.7%,鲜肉汤圆销售占比24%左右,并首次走出华东地区,卖到了全国。为顺应健康消费需求,盒马工坊今年还首次推出芝士红薯减糖汤圆,较普通黑芝麻汤圆减少40%的糖添加量。
促销加大价格平稳
自2022年以来伴随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浮,许多食品企业承受成本压力,但今年汤圆、元宵价格依然平稳亲民。
思念食品告诉新京报记者,今年春节期间是汤圆产品的生产旺季,对企业整体经营成本产生一定压力。思念食品生产端启动全链“降本增效”调整,增加长期战略合作和大宗物资锁价制度,稳定供应成本;经销端多渠道增加让利力度,通过促销牵动销量,使企业整体成本控制在合理运营范围中,产品终端售价基本稳定。
北京稻香村也向新京报记者证实,其元宵、汤圆价格稳定,元宵销售价维持在1.5元/个没变,一斤元宵大概可称20个。另据叮咚买菜平台介绍,今年该平台销售的各品牌汤圆、元宵等产品售价与往年持平,且促销力度更大,比如推出买一赠一、第二件半价等,预计整体销量会高于往年。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早在春节前夕,北京各大商超就已搭建元宵促销堆头,如永辉超市草莓元宵、巧克力元宵售价19.8元/斤,木糖醇元宵售价23.8元/斤。顺天府超市普通元宵售价为19.8元/斤,无糖元宵售价为21.8元/斤;汤圆每袋售价在9.6元—24.9元不等,多数产品售价不超过15元。
为增加产品销量、方便顾客购买,不少元宵、汤圆企业加大了新渠道的拓展,如北京稻香村将速冻汤圆、速冻石磨元宵搬上自营小程序和外卖平台;思念食品开拓O2O、社区团购等渠道,与美团、饿了么、京东等平台合作,发放消费优惠券。
中新社70年丨范长江之子范东升的“梦之旅”******
不经意间到了怀旧的年龄,回顾平生,有两件事特别感到庆幸:
一是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上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从此改变了一生命运;
二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成为中新社麾下一名新闻记者,因而有幸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给祖国大地带来的沧桑巨变。
重回塞外故地恍如隔世
在中新社做记者期间,有一次采访活动特别令人难忘:1997年正值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7月中旬我们一行四人驱车前往呼和浩特、包头两市以及土默特左旗、武川县等地采访。
我本人有很深的“内蒙古情结”。
1936年我的父亲范长江先生作为《大公报》记者到绥远(今内蒙古地区)进行战地采访,随后写下《塞上行》一书。
30多年过后,1968年我与成千上万名北京男女知识青年一起到内蒙古插队,在那里度过8个春秋。我以中新社记者的身份再访内蒙古,差不多又一个30年过去了,重回塞外故地,真有恍如隔世之感。
▲范东升重走《中国的西北角》之路留影那一年我17岁,被分配到土默特左旗塔布赛公社帐房大队落户。塔布赛村正是自治区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乌兰夫的家乡。
在1971年底我离开农村,又到呼和浩特市一家小厂当了5年学徒工。当时正处在“文革”时期,我也和其他北京知青一样,第一次备尝贫困疾苦的味道。
这里农村的贫穷落后远远超出城里人的想象。
农民的住宅都是用土坯搭盖的,整个村落一眼望去一片土黄。这里在严寒的冬天气温可降至摄氏零下二三十度,但很多人家连玻璃都买不起,只是在窗框上糊一层窗纸或旧报纸。
室外冰天雪地,室内也同样寒气透骨,却没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取暖设备”,一般就是一家老小围坐在由做饭余温烘热的炕头上捱过寒冬。
村里刚刚通上电,但是许多老乡为了省电钱,吃了晚饭就上炕睡觉。挑灯夜读要算是知青们特别“奢侈”的一种“夜生活”了。
由于时常断电,于是买几两煤油倒在墨水瓶里,在瓶盖上打一个洞,穿上一根棉线做灯芯就是“煤油灯”。
“马莲滩上盖起游乐场”
此次专程回到土左旗采访,发现20多年来这里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我带领记者团一行驱车沿刚刚建成通车的察素齐—塔布赛县道“回娘家”,只花了半个多小时。回想当年村里的知青去一趟旗里,沿60里的土路常常步行要走一整天。
▲范东升带领记者团队采访帐房村里一幢幢“四角落地”(即墙的四角砌有砖柱)式或全砖木结构的住房取代了昔日的土坯房。
老乡们谈起现在的生活变化,不住地说:“好了,都好了!比你们在时强多了!”帐房的乡亲从过去以粗粮为主改为吃白面、大米为主,莜面反成了稀罕物,爱吃莜面的,还要到出产莜面的武川县买回来。
老乡家里,收录机、电视机已不新鲜,富裕人家购置了手扶拖拉机或小四轮拖拉机,有的甚至拥有汽车。
旗政府所在地察素齐镇已经由一个“大村庄”,发展成了一个百业兴盛、市容井然的塞外新城。
我们采访土左旗云中义旗长时,他如数家珍地用一连串惊人的统计数字来介绍改革开放以后土左旗的飞跃发展。
土左旗已陆续兴建金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哈素海旅游开发区和白庙开发区。其中哈素海约有30平方公里,风光秀丽,已开发成为一处新的旅游避暑胜地。
我不由得清晰记起自己在梦境中吟出的两句诗:“几回回梦里回帐房,马莲滩上盖起游乐场……”。
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刚刚离开麦菽飘香的土默川平原,我于8月上旬又应台湾海基会的邀请,参加中国记协的大陆期刊代表团访问祖国宝岛台湾。
在10天环台岛访问期间,随团沿高速公路从台北市出发一路南行,过台中市,观日月潭,登阿里山,访高雄港,再自西向东飞越中部山脉,到台湾东部的花莲市采访之后,意犹未尽地返回台北。
此次仲夏的两地采访活动,对我来说可称为梦幻般的旅程,历史与现实的对照,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状况的比较,令人感慨万端。
在采访活动结束之后,我写下长篇纪行《梦之旅》连载于《华声》杂志。
台湾地区有“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称誉,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经济腾飞尚处在初期阶段,与台湾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我在文中这样写道:“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祖国大陆正以同样迅疾的步伐,以更加宏大的规模开始经济起飞,很有可能创下世纪之交的新的中国奇迹。”
20多年前我在文中做出的预言,今天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当年我父亲笔下的那个内忧外患、饿殍遍野的旧中国早已一去不复返。
▲范东升参加新闻文风改革暨“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作为新中国的新闻工作者,能够亲眼观察在改革开放中祖国人民拼搏奋进的历史进程,亲手记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业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
作者:范东升(中国新闻社原编委会成员)
原文刊登于中新社《离退月报》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